■于海斌
這是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輝時刻。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研發投入增長,科技改革日漸深入,科技創新漸入佳境,這是科技的又一個春天。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實現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是自動化人無可推卸的責任。
在新形勢下,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像一列高速前行的“復興號”,創新體制機制,科技成果頻出,走進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新一代機器人裝備助力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互聯制造解決方案帶動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突破光電核心技術推動國防科技發展。沈陽自動化所一直站在國家需求的最前線。
2018年,沈陽自動化所走過了輝煌的第一個甲子。60年來,沈陽自動化所開拓進取、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條和而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的思想貫穿始終,研究所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傳承獻身、求實、協作、創新的精神,牢記使命、恪盡職守,同眾多科研機構一道為中國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
“不同”體現在時代變遷中的與時俱進,對研究所的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
1961年,沈陽自動化所設立了生產過程自動化、自動化技術與工具、遠動技術三個研究室。艱苦的環境沒有能夠阻擋科技人員獻身科研的步伐,在那個年代,浸心科研顯得彌足珍貴。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沈陽自動化所1200可逆冷軋機數字式準確停車裝置、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等15項科技成果獲得大會獎勵。那時的“不同”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風骨,無論在何種社會環境下,沈陽自動化所以國家需求為第一要務,始終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科技力量為己任。
1980年,沈陽自動化所提出要將自動化領域的科研工作向新的前沿陣地轉移,把研究方向調整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信息系統與控制技術、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以蔣新松為代表的自動化領域探索者,提出開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并先后研發了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和第一臺水下機器人。研究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以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為代表的新一代工業自動化技術研究,為國家工業自動化的發展和信息化轉型作出了貢獻。彼時的“不同”是高瞻遠矚的眼光,是鐵杵成針的堅韌。讓中國自動化技術走在世界的前列,是沈陽自動化所不變的追求。1999年以后,沈陽自動化所逐步將研究方向凝練為機器人、智能制造和光電信息技術。習近平總書記曾將機器人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并提出“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早在2000年,沈陽自動化所就意識到機器人的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成立了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機器人龍頭企業。
沈陽自動化所率先開展了以現場總線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全分布式工業控制系統的研究,為中國自動化儀表企業解決了產品升級沒有核心技術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工業無線技術的突破和國際標準的制定,不僅取得了國際話語權和競爭優勢,也為建立中國自主的工業無線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支撐廣域海洋觀測、全海深海洋科學前沿研究,滿足覆蓋廣闊海域的國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研究所全面布局水下機器人向更深、更遠、更快方向發展,形成了譜系化的水下機器人系統。“蛟龍”“海翼”“海斗”“潛龍”等海洋裝備成為我國亮麗的海洋名片,滿足了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光電信息方向,研究所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復雜條件下的光電探測等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研制的各類型號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大量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形成了研究—開發—制造一體的創新格局。
此時的“不同”是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是海納百川的胸懷。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塑造了沈陽自動化所獨有的氣質。沈自人心底的那抹紅色從未褪去,“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的豪情從未改變。
多年來,沈陽自動化所都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排頭兵。從1999年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到2014年首批成為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四類機構建設單位,建設中國科學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研究院緊跟時代步伐,以踐行“四個率先”為宗旨,精準施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了創新生態。打造分類協同模式,集聚多方優質創新資源,院內凝聚合力、強化優勢,院外拓展合作、開放協同,促成“科研—產業—行業—地方”協同發展;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構建全鏈條創新布局;設立“前沿交叉創新特區”,增強創新支撐能力。推進與中航工業、航天科工、特變電工、中廣核為代表的重點行業龍頭的深度合作,促進與行業協同創新,建立行業聯合研發中心或實驗室,形成技術需求、應用、轉化的重要支撐。發揮基礎研究優勢,借力產業平臺,與行業龍頭——新松機器人公司共同推動新產品研制,實現與產業公司的協同發展。創新研究院助力東北振興,成為了沈陽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重點內容。
目前,沈陽自動化所已經成為機器人領域國家級平臺最集中的單位,包括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遼寧)、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沈陽)、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秘書處、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9個國家級平臺。全鏈條創新布局,“科學研究、工程應用、評估檢測、標準制定”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源頭技術創新、行業技術支撐、市場規范指導作用凸顯。
中國正值最好的發展時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新疆域。新時代賦予了科技新的定義,賦予了創新新的使命。新一代沈自人要敢于擔當、勇于超越,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為了未來的卓越,需要我們堅持技術創新與體制改革“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技術上面向人機共融、海洋與空間重大裝備、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統等領域,多元共融、追求尖端;為了未來的卓越,也需要我們在體制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建立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擴散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為了未來的卓越,需要我們以實現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跨越式發展為目標,將沈陽自動化所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
在支持科技創新中追求卓越,在服務國家需求中奉獻自我!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