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殺機器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化驗機器人等多款智能產品引人駐足
揮“臂”輕巧取棉簽為您采集咽拭子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高新科技提供了巨大支撐。作為2020年服貿會機器人展示的亮點,智能消毒機器人、末端配送機器人、咽拭子采樣機器人、化驗機器人等紛紛亮相“服務機器人·智能科技專題展”和“公共衛生防疫專區”展區。這些機器人部分已經應用于抗疫,未來還將繼續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
采樣咽拭子機器人:可以自行拿棉簽
在綜合展區的公共衛生防疫專區里,一款名為“靈采”的咽拭子采樣機器人被不少市民圍觀,因為它不僅能夠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更能在大批量的采集現場發揮作用。據介紹,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的方案由鐘南山院士團隊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沈陽術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提出,如今,兩款咽拭子采樣機器人在服貿會上正式亮相。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第一款新型智能化的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由蛇形機械臂、雙目內窺鏡、無線傳輸設備和人機交互終端構成。蛇形機械臂具備靈巧精確的作業能力,同時擁有與咽部組織接觸力感知的能力;雙目內窺鏡可提供高清的3D解剖場景;無線傳輸設備可保障控制指令的實時傳輸;人機交互終端能夠實現沉浸式操作,增強現場感。這款機器人可以遠程人機協作的方式,輕柔、快速完成咽部組織采樣任務。目前,這款機器人已經開展臨床試驗。
而在這臺采樣機器人的旁邊,還有一個比之大一號的采樣機器人樣機,這是前者的升級版,可以滿足大批量采集的需求。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款裝在玻璃罩里的咽拭子采樣機器人自動化程度更高,可以自行拿取咽拭子采集棉簽,還能自動將樣本轉移到試管中。在使用時,醫生在后端進行操控,被采集者則坐在機器人面前,將下巴靠在機械臂前方的靠墊上,機械臂就會從玻璃罩中伸出來,在醫生操縱下快速完成采樣。“醫生稍加訓練之后,就能很輕易地使用這款機器,采樣時間大概每人一分多鐘。”
消毒機器人:遇到行人立即停下腳步
在機器人專題展區,北青報記者偶遇了一個自動巡邏的消毒機器人,它頭部的四根噴管內不斷噴涌出水霧,遇到行人,它會隨即停下腳步,調整路線。據介紹,這款霧化消毒機器人名叫“小布”,通過快速霧化體內的消毒液并按照設定好的路徑自動噴灑,能夠快速消殺病毒和細菌,殺菌率達99%。據該機器人研發公司負責人蘇春林介紹,今年3月公司研發了這款機器人,希望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消殺。這款機器人充一次電能夠持續運行5個小時,每15分鐘可以消殺約1000平方米。目前,“小布”已入駐北京甘家口醫院、廣東惠州醫院等醫院。
由清華大學博士團隊研發,具有“無人駕駛大腦”的智行者無人車也出現在展區。疫情期間,智行者無人車免費投放到全國各醫院進行消毒服務,其中三輛捐贈到火神山醫院。同時,疫情期間為溫州市清市人民醫院“搭建”無人配送車,完成無接觸送餐。
化驗機器人可以用“雙臂”協作,一只手拿試管,一只手為培養皿貼標簽,并雙手配合蘸取試管內的原液在培養皿上“劃線”,再將培養皿放入傳送帶,“這款機器人可以完成包括核酸檢測在內的所有微生物的化驗,我們還可以根據所有化驗量身定做解決方案。”該展位負責人說。
“開藥”機器人:可以為患者“對癥下藥”
除了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機器人,其他醫療領域的機器人也紛紛亮相。走進醫療機器人展區,一個白色的機器人首先映入眼簾,只要患者對著它說出自己的癥狀,它就會“對癥下藥”,為患者開出相應的藥方。據該機器人研發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把病癥和藥方都存在了“大腦”里,并且有通過“執業藥師資格證”考試的證明,完全可以成為藥師的得力助手。
在“智慧健康”展區,觀眾可以從視、聽、觸多方位體驗智慧健康新型服務模式給健康生活帶來的便捷。機器人在醫療、康復、養老看護等多個領域都實現了廣泛應用,不僅緩解了病人的“看病難”,還解放了醫生的雙手。文/本報記者 劉婧 蔣若靜
其他亮點
機器人“最強大腦”助力垃圾分類
香蕉扔到廚余垃圾桶,礦泉水瓶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塑料袋扔在其他垃圾桶……走進國會展區的ABB展區,北青報記者看到一個長著“雙臂”的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分揀”垃圾,這款機器人不僅反應迅速,而且判斷毫無差錯。
負責此款機器人研發的工程師崔恒蜂說,這整套垃圾分類系統不是由一個機器人完成,而是由負責分揀的ABB雙臂協作機器人YuMi、負責上料的小型機器人IRB1200、物料傳送與智能跟蹤系統、智能分類算法以及相應的控制系統組成。ABB電機中國研發團隊開發的深度學習分類算法以及ABB的PickMaster拾料大師系統實現了對輸送鏈的無縫精準跟蹤,并由協作機器人完成最終的分揀。整個過程的運行數據及設備信息實時上傳至云端,在應用中進一步分析及優化。有了機器人和控制系統的配合,當垃圾經過傳送帶的時候,機器人就可以精準抓取,再進行精準投放。
在展會上,一款具有鯊魚外形的自助巡游仿生機器魚吸引了諸多觀眾的注意。該機器人主要用于水文監測、水下搜尋、水下巡游、海底測繪、水下拍攝、水下追蹤等領域。據該展位負責人介紹,傳統水下機器人即纜控水下機器人,基本都是采用螺旋槳作為動力來源,該推進方式易被水草沙石纏繞,并且功耗大、效率低、噪音大,對海洋生物極不友好。而仿生鯊魚深海潛航器采用三關節仿生尾鰭作為唯一動力源,仿生推進效率高達80%,較傳統螺旋槳推進可以極大程度提高設備的續航時間。同時,機器人模擬鯊魚的外形與游動方式,具有海洋環境友好性,噪音低、對環境擾動小,結合吸音材料外殼,幾乎不干擾水體環境,甚至于海洋魚類會將仿生鯊魚當成同類一樣對待。文/本報記者 劉婧